
CLASS Ⅰ:颌骨几乎完全由均质的密质骨构成。
CLASS Ⅱ:厚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CLASS Ⅲ: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CLASS Ⅳ: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疏松排列的松质骨。
       以上分类应该是参照了Lekholm & Zarb GA.1985的分类。
 
 
        而根据MischCE.1990,同样把颌骨骨质分成4类:D1~D4,在组织学上的分类可以对应上述的CLASSⅠ~Ⅳ,但在描述上略有不同,请见下表:
 
 
 
| 
 骨密度水平  | 
 组织学描述  | 
 通常分布位置  | 
| 
 D1  | 
 密质皮质骨  | 
 下颌骨前部(6%) 下颌骨厚部(3%)  | 
| 
 D2  | 
 密质到多孔的皮质骨+密排骨小梁  | 
 下颌骨前部(66%) 下颌骨后部(50%) 上颌骨前部(25%)  | 
| 
 D3  | 
 多孔的皮质骨+细骨小梁  | 
 上颌骨前部(65%) 上颌骨后部(50%)  | 
| 
 D4  | 
 少量(或没有)的皮质骨+细骨小梁  | 
 上颌骨后部(45%)  | 
         二.放射影像学上的识别
 
         实际临床中,手术者是无法事先通过患者的组织学特征来判断患者的颌骨到底属于哪个分类,幸好现在可以通过CT片来识别。以下我完全引用的数据来说明:
 
 
| 
 骨密度水平  | 
 CT值/HU 数据来自Misch CE.1999  | 
| 
 D1  | 
 >+1250 HU  | 
| 
 D2  | 
 +850~+1250 HU  | 
| 
 D3  | 
 +350~+850 HU  | 
| 
 D4  | 
 +150~+350 HU  | 
         三.手感上的识别
 
         CT值虽然比较能比较定量,但还是无法告知种植技术初学者直接的手感,因此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从钻孔手感方面识别各类颌骨骨质的办法,就是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的钻孔手感来体验各类骨质的钻孔手感。虽然这种对照的方法略显粗糙,但对于初学者模拟训练种植窝预备的手感不失为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 
 骨密度水平  | 
 触觉描述  | 
 骨质简图 来自Lekholm&Zarb  | 
| 
 D1  | 
 钻入感类似于橡木或枫木  | 
 
  | 
| 
 D2  | 
 钻入感类似于白松木或云杉  | 
 
  | 
| 
 D3  | 
 钻入感类似于巴尔沙木 (俗称轻质木、飞机木)  | 
 
  | 
| 
 D4  | 
 钻入感类似于发泡聚苯乙烯  | 
 
  | 
         笔者据此方法设计了简单的颌骨种植窝预备试样,供初学者参考: 
 
 
 
 
 
 
| 
 骨密度水平  | 
 皮质骨  | 
 松质骨  | 
| 
 CLASS Ⅰ (D1)  | 
 枫木 密度0.6~0.7*1  | 
|
| 
 
  | 
||
 
| 
 骨密度水平  | 
 皮质骨  | 
 松质骨  | 
| 
 CLASS Ⅱ (D2)  | 
 枫木 (2.5mm厚*2)  | 
 云杉木 密度约0.4  | 
| 
 
  | 
||
 
| 
 骨密度水平  | 
 皮质骨  | 
 松质骨  | 
| 
 CLASS Ⅲ (D3)  | 
 枫木 (1.5mm厚*2)  | 
 巴尔松木 密度约0.2  | 
| 
 
  | 
||
 
| 
 骨密度水平  | 
 皮质骨  | 
 松质骨  | 
| 
 CLASSⅣ (D4)  | 
 枫木 (0.8mm厚*2)  | 
 发泡聚苯乙烯 密度约0.03  | 
| 
 
  | 
||
*1:提供的密度数据仅供参考,材料密度、表面硬度、材料的钻孔难易并不严格相关。
*2:提供的厚度数据仅供参考。
         本文最后,为初学者训练方便,提供针对四种类型骨质的颌骨的种植窝预备方案供大家参考,此方案源引自张鹏宇医生的博客:
 
 
| 
 热损伤  | 
 时间  | 
|
| 
 D1  | 
 ++++ 风险高  | 
 预备1s、休息2s 不断提拉  | 
| 
 D2  | 
 ++ 风险较高  | 
 预备10s 休息5s  | 
| 
 D3  | 
 +  | 
|
| 
 D4  | 
| 
 钻头数目、 速度、型号  | 
 是否使用 皮质骨钻  | 
 攻丝  | 
|
| 
 D1  | 
 多个钻头逐级循序预备  | 
 是  | 
 是(手动)  | 
| 
 D2  | 
 按操作手册预备  | 
 是  | 
 手动、机动均可  | 
| 
 D3  | 
 最终钻直径适当减小,减小钻头数目  | 
 否  | 
 手动、机动均可  | 
| 
 D4  | 
 减小最终钻头直径,减少钻头数目,适当骨挤压  | 
 否  | 
 否  | 
| 
 植入方式、 位置  | 
 愈合情况 评估  | 
 种植二期 时机  | 
|
| 
 D1  | 
 平骨嵴顶,手机旋入旋回半圈  | 
 板状骨较多,血运较少  | 
 3-4个月。 可即刻负重  | 
| 
 D2  | 
 平骨嵴顶或置于嵴顶上,手机旋入  | 
 理想状况  | 
 4个月  | 
| 
 D3  | 
 平骨嵴顶或置于骨嵴顶下,手机旋入  | 
 血供充分,初期稳定性欠佳  | 
 5个月(宜选用粗糙种植体)  | 
| 
 D4  | 
 骨嵴顶下,手机旋入  | 
 初期稳定性差  | 
 6个月(宜选用粗糙种植体)  |